簡星童簡星童
  • 大發簡介
  • 產品介紹
  • 最新消息
  • 籐博士專欄
  • 印尼各項資訊
  • 常見問答區
  • 聯絡我們
  • 友站連結
簡星童
  1. 回首頁 > 
  2. 印尼各項資訊 >
  3. 印尼投資環境介紹 2017年 >
  4. 第貳章 經濟環境

第貳章 經濟環境

第貳章 經濟環境

一、經濟概況

(一)2016年經濟回顧

在2008年金融風暴的衝擊下,2009年印尼經濟成長仍有4.5%,2010年則達6.1%,2011年達6.5%,2012年達6.2%,可見其經濟體質穩定。2013年受美國縮減QE規模,以及貿易赤字擴大使經常帳赤字增加之影響,致外資撤出,造成印尼盾兌美元大貶27%,加上油價大漲造成通膨,削減民眾購買力,因此2013年印尼經濟成長降至5.8%。2014年受到總統及國會大選使得外資投資較為保守,加上國際景氣復甦不明顯及限制原礦產品出口及價格低迷等影響整體出口表現,造成2014年經濟成長率降至5.02%。2015年受到出口不振及前兩季政府預算支出執行率過低的影響,經濟成長率僅達4.79%,為金融海嘯後表現最差的一年。2016年由於穩定的印尼盾,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低於3%,經濟成長與企業獲利穩定,民間消費力道強,整體經濟表現穩健。

2016年的經濟成長率5.02%,成長幅度符合外界預期。雖然受到主要貿易夥伴經濟放緩的影響,但由於公共投資增速,印尼水泥消費成長,顯示基礎建設正在復甦,印尼推行的稅務特赦政策也部分解決了基礎建設的資金壓力,印尼盾匯率亦穩定且略微升值,此外印尼的人口紅利扮演支撐印尼經濟的另一力量,印尼擁有2.6億多人口,其中一半人口在30歲以下,生產力及消費力皆將支撐印尼的經濟發展。

印尼投資協調委員會(BKPM)表示,2016年印尼投資金額達到612.8兆印尼盾(約合460億美元),較2015年成長約12.4%。其中外人直接投資(FDI)金額達到396.6兆印尼盾(約合298億美元),較2015年成長約8.4%,國內直接投資(DDI)金額達到216.2兆印尼盾(約合162億美元),較2015年成長約20.5%。BKPM表示,此投資表現顯示投資者看重印尼的經濟,且對印尼未來長期經濟成長前景持樂觀態度。2016年外人直接投資主要領域為金屬、機械、電力、化學製藥、印刷、礦業、運輸設備等,而前10大外人投資來源國依序為新加坡、日本、中國大陸、香港、荷蘭、美國、英屬維京群島、馬來西亞、南韓、茅里西斯。BKPM表示,政府將持續簡化投資申辦程序,改善投資障礙及營商便利度,以吸引更多外資。

印尼2016年進口與出口皆有衰退,但仍有87.8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其中出口衰退3.95%,至1,444.3億美元,石油與天然氣出口衰退29.54%,非石油與天然氣出口衰退0.34%,此外2016年印尼銅的出口上升5.27%,至15.9億美元,鉛與鎳的出口分別衰退8.61%及25.75%,來到12.4億美元及7.9億美元,非石油與天然氣出口至美國計達156.8億美元,占比11.94%,出口至中國大陸及日本分別為151億美元及132億美元,占比分別為11.49%及10.06%,由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印尼必須設法分散出口市場。

(二)未來展望

消費及投資為印尼經濟成長主要動力,印尼經濟在政府積極推動改善基礎建設及發展海洋國家等經貿政策下,將可展現新氣象,吸引外商持續投資,並推動稅務特赦計畫以增加國庫稅收,改善公共服務品質,此外,內需消費在中產階級人數逐步增加的帶動下,亦將穩定成長,進而帶動整體消費市場的興旺,另據印尼中央統計局資料顯示,2017年前2個月的出口值達到260億美元,較2016年同期增加約19%,加上國營企業資本支出增加,印尼政府預估2017年經濟成長率為5.2%至5.3%。

世界銀行表示,由於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通貨膨脹,可能阻礙印尼經濟體的消費信心與能力,世界銀行將印尼的經濟成長自先前較樂觀的5.3%,調降為5.2%,世界銀行並表示,印尼經濟增長應該從擴大私人消費著手,並進一步增加投資及出口。另一方面,如果通貨膨脹升高比預期更快,可能阻礙消費者開支,導致較低的消費增長,世界銀行預計,2017年通貨膨脹率為4.3%,高於2016年同期的3.5%。印尼經濟下行的風險也可能來自於美國的貨幣政策以及全球不斷增加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此皆可能影響貿易及資金流動。

根據印尼國會於2016年10月通過的印尼2017年預算書,印尼政府2017年經濟成長率設定為5.1%,政府支出為1,600億美元,政府收入為1,350億美元,預算赤字為GDP的2.41%,通貨膨脹率為4.0,印尼盾匯率以1美元兌13,300印尼盾為準,可作為預測之重要參考。

印尼為東協龍頭,人口達2億6,000萬人,為東協人口最多的國家,天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充沛,內需市場龐大,加上區域經濟而言,東協成員國彼此間以及對亞洲國家間之貿易往來日益重要,東協單一市場已於2015年底成立,印尼政府政策希望提高印尼製造業的生產技術,以生產附加價值較高的產品,進一步發展中下游產業,並降低對原物料及資本財進口的依賴。

二、天然資源

印尼係以農立國之開發中國家,可供農業使用之土地,包括種植用之乾地、淡水池、林地及濕地等,占全部土地面積之74.5%。自然資源甚為豐富,石油及天然氣為印尼主要的出口項目,另有木材、橡膠、原藤等林產及煤、大理石、錫、鎳、銅、鐵礬土等礦產。

三、產業概況

印尼擁有豐富的原油、天然氣、煤礦(出口量僅次於澳洲)、各種礦產、天然橡膠與原木等農工業原料,其中棕櫚油為全球最大生產國,占全球產量之50%,農作物產量方面,除棕櫚油外,咖啡、茶葉、香料、可可亞、稻米、橡膠等產量均在全球前10名內;就礦產而言,印尼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煤(主要為熱燃煤)、金、錫及許多稀有金屬如鎳礦的產國之一。近10餘年國際原油、煤與原物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再加上中國大陸、印度與歐盟對棕櫚油及煤炭的大量需求,使得印尼政府的財政大幅改善、民間財富亦快速增加,國際政治經濟地位愈形重要。

整體而言,印尼豐富的天然資源提供了經濟穩定的『基本盤』,近年來穩定的民主政治與龐大的內需市場及其具爆發力的快速成長,更使印尼的經濟體質出現結構性的正面轉變。但印尼製造業仍處於發展階段,根據中央統計局公佈資料顯示,印尼產業結構中,製造業占國民生產毛額(GDP)比例約為21%,以食品飲料、煤及精煉石油產品、運輸設備、紡織成衣、金屬製品、電子產品及設備、製鞋等為主;農林漁牧業約為13.3%,以棕櫚油、橡膠、稻米、可可及咖啡豆為主;礦業約為9.8%,以天然氣、煤礦、鎳礦及錫礦為主;批發零售業及汽機車維修業約為13.3%;旅館及餐飲服務業約為3.1%;營建業約為9.9%;運輸業約為4.2%;通信業約為3.5%;金融保險業約為3.8%;不動產業約為2.8%。

與臺灣出口業者較有關聯之機械、汽車與零配件、機車與零配件、自行車、紡織成衣、製鞋、家電、資訊產品、行動通訊產品、農產品及食品,及具成長潛力之清真HALAL產品、美容保養產品及服務、婦幼產品、連鎖零售業、電子商務、公共工程、金融及物流業等產業分析如下:

(一)機械

印尼輕工業尚稱發達,大部分民生用品均為印尼本地生產,食品、家用品、紡織成衣等產業均具備外銷能力。但因國內需求過於龐大,供給尚無法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外銷量仍低於進口。

印尼基礎工業脆弱,模具、電機、電子、金屬與塑膠加工產業較為落後,生產設備老舊,許多原料、零組件及模具均須仰賴進口。根據Economy Watch數據顯示,印尼第一大進口品項即為機械設備,其次依序為化學品、燃料以及食品產業,機械設備進口主要來源為日本、臺灣、韓國與中國大陸,亦有少部分來自歐洲。歐洲機械在印尼市佔率遠低於亞洲之主因為:

售價過高:歐洲機械價格較高,無法符合印尼企業短期回收的投資理念,又沒有日本業者與零組件供應商互相保護拉抬之關係。

維修支援的困難:印尼機械基礎脆弱,對維修支援要求頻繁,外國機械業者必須要有足夠的維修技術人員才能維持良好的品牌形象。除人力外,零件備品的充分與否也是很重要的考量,這方面亞洲比歐美的品牌具優勢。

1、塑橡膠機械

目前全球主要塑橡膠機械生產國家包括德國、義大利、中國大陸、日本、美國、臺灣及瑞士,其中外銷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義大利、日本、臺灣、中國大陸及瑞士,至於美國多以國內及北美市場為主,外銷甚少,而德國、瑞士則多生產高價位產品。

印尼至今仍無法製造或組裝塑膠機械,全數需仰賴進口,至於所需使用之模具其自製率亦低於約20%,即80%的模具需從國外進口。根據印尼海關資料,每年從日本、臺灣、中國大陸、韓國進口數以千計貨櫃的模具,可見印尼對塑膠機械設備需求之龐大。

塑膠機械大致分為:

射出成型機-橫式與立式、單色與雙色機

押出成型機-製粒(再生)、薄膜、專用機(特別用途)

中空成型機:單色與雙色

其他:週邊裝置

印尼進口之塑膠機械以塑膠射出成型機為最大宗,主要應用於家庭用品、家電、及汽機車零組件,其中以家庭用品(例如水桶、水瓢、椅子等)占大部分。其次為塑膠押出機,運用於線材、管材或有形狀的條料,亦有許多用於再生原料及包裝膜的生產。其次是中空成型機或稱吹塑機,主要運用在瓶狀物或中小型塑膠容器。

下游塑膠行業生產家用品及食品、飲料、化妝品、醫藥所需之塑膠包裝材料與容器,大約70%的銷售來自國內市場。其龐大之民生用品市場帶動對各種塑膠加工機械,例如押出機、中空成型機、吹袋機之需求。

汽機車產業方面,零配件之生產廣泛使用到塑膠機械,但日韓汽機車品牌業者為保護其零組件之供應夥伴,幾乎不使用其他國家之機械。日韓系車廠使用的零配件多為其代理商或其合資廠商所壟斷,即使是在外國的汽車原廠零配件OEM供應業者亦甚難進入其供應鏈,機械亦如是。

印尼進口的塑膠機械臺灣製品約占40%,其次為中國大陸的35%、日製約15%,其他地區10%。其中日本的15%中有約5%是中古塑膠機。其他地區所占的10%也都有很大部分係中古機進來,估計中古機的數量約佔總數25%。

2、紡織機械

紡織成衣為印尼第一大外銷出口加工業,印尼紡織成衣機械主要進口自日本、中國大陸、德國、臺灣、韓國、印度、瑞士及義大利等地,其中日本機械商提供最優惠的付款條件,中國大陸機械則以價格取勝,該2國佔有超過4成紡織機械市場。歐洲機械以義大利品質最受印尼業者推崇,但較高的價格及薄弱的通路及售後服務系統使其難以在印尼廣為銷售。

鑒於紡織成衣產業對印尼經濟的重要性,印尼政府每年均撥款鼓勵紡織成衣業者更新老舊機械設備,包括採購機械折扣補助及低利貸款等。雖然紡織成衣主要外銷的歐美市場景氣持續低迷,以印尼政府對該產業的重視,長遠而言紡織成衣機械仍具拓銷潛力。

3、食品機械

民以食為天,印尼人平均將53%的收入花費在食物,而印尼2億6,000萬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創造了蓬勃的食品加工產業,約有5,793家中大型食品加工廠、9萬3千多家小型企業及147多萬家家庭式工廠,從業人數達449萬人,總產值超過233億美元,其中大中型企業即占食品工業總產值的74%,員工數占產業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印尼食品加工機械設備及零組件多仰賴進口,主要來源為日本、臺灣、韓國與中國大陸,亦有部分來自歐洲,進口機械包括製罐機、灌裝機、壓蓋機、裝瓶與裝罐機、油炸機、烘焙機、冷凍設備和真空包裝機等。由於內需龐大,印尼本地生產之加工食品供應國內市場尚有不足,加工食品及相關機械設備市場未來尚有成長空間。

(二)汽車與零配件

1、整車市場

據印尼汽車製造商協會(GAIKINDO)統計,印尼汽車組裝生產廠僱用超過2萬個員工,而零組件業共創造超過30萬個就業機會。

印尼汽車市場銷售量在2012年首次突破100萬輛,全年達111萬6,230輛,為全球第14名,居東協龍頭。印尼汽車銷售市場過去10年以逾3倍的速度急遽擴大,2013年印尼汽車銷售量達到1,208,211輛,為歷年新高,但成長已趨緩。2014年汽車銷售量微幅降低,該協會表示,受到印尼盾貶值、補貼油價漲價、印尼經濟成長降低等因素影響,造成2014年的汽車銷售量成長停滯。2015年汽車銷量比2014年低,約95萬輛,主要影響因素包括通貨膨脹、匯率及印尼銀行的貸款利率。政府的基礎設施項目支出及煤炭和椰油等商品的價格上升刺激汽車需求增加。2016年全年增長4.7%,達1,061,015輛。

2007年至2016年印尼汽車銷售量統計

年度

銷售量

成長率

2007年

434,449

36.2%

2008年

607,805

39.9%

2009年

486,196

-20%

2010年

764,184

57.17%

2011年

894,180

17%

2012年

1,116,230

24.83%

2013年

1,229,916

10.18%

2014年

1,208,019

-1.78%

2015年

1,013,291

-16.12%

2016年

1,061,015

4.7%

資料來源:印尼汽車製造商協會(GAIKINDO)

印尼汽車市場成長潛力龐大,緊追中國大陸與印度,為新興市場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印尼政府已將汽車裝配及製造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印尼政府將積極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希望能取代政治和治安局勢不穩定的泰國,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車輛裝配基地。

印尼在國產車領域起步較晚,歷經保護主義到市場開放,印尼多次嘗試扶植國產車,總共有20幾個品牌,可是發展過程並不順利,例如遇到1998年金融風暴後的經濟蕭條,而導致停產。最有名的國產車計畫是TIMOR,由前總統家族所創設,並得到政府高層全力支持,但在政權輪替後也漸式微。

為扶植印尼汽車產業成為東協龍頭及減少燃油進口,印尼政府推出LCGC(Low Cost Green Car)政策,只要符合80%零件在印尼生產的條件,政府便以稅率減免方式,鼓勵國內汽車製造商生產價格低於1億印尼盾(約7,500美元)的廉價低油耗款車。2013年9月,LCGC在印尼開賣,迄今已有6個LCGC車型在市面上銷售。印尼汽車製造商協會會長Sudirman M. Rusdi表示,LCGC將支撐整個國家的汽車銷售量,若該計畫被刪除,車輛的銷售量會下降,且LCGC車確實節省油耗,並享有免奢侈稅的優惠,能有效讓中低收入的民眾有機會買車。

印尼前2大的汽車集團為Astra International Group與Indomobil。Astra International Group生產、裝配與銷售之品牌包括Toyota豐田、Daihatsu大發、Isuza五十鈴、Peugeot寶獅、BMW寶馬、Nissan Diesel日產柴油卡車與Honda本田機車等,其銷售量佔印尼全國市場六成。Indomobil則生產、裝配與代理Suzuki鈴木、Nissan日產、Volvo富豪、Volkwagen福斯、Renault雷諾、Audi奧迪、Chery中國奇瑞、Hino日野卡車、Volvo富豪卡車與Suzuki鈴木機車等。

印尼消費者普遍偏好日系車款,日系品牌掌控印尼90%以上之市場,其中豐田汽車Toyota擁有高達33%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其他較受歡迎的品牌依次為大發Daihatsu(15.3%)、本田Honda(13%)、鈴木Suzuki(12%)、三菱Mitsubishi(11%)與五十鈴Isuzu等,歐、美、韓、馬來西亞品牌則瓜分剩下約一成市佔率。

印尼私用車市場主要由多功能廂型車(MPV:Multi-Purpose Vehicle)主導,為印尼汽車銷量的最大宗,集轎車、旅行車和廂式貨車功能於一身的MPV受歡迎原因為:印尼道路基本建設不佳,路況惡劣易淹水塌陷,可容納較多乘客、車身較高的多功能廂型車及休旅車最能迎合消費者需求,受歡迎程度超過一般轎車(Sedan)、斜背式汽車(Hatchback)及小型城市汽車(City Car),造就印尼汽車市場之獨特性。MPV於印尼售價約為1.7億至2.5億印尼盾(折合1.3萬至2萬美元)。印尼最大汽車集團阿斯特拉公司(PT Astra International-Peugeot)首席執行長Constantinus Herlojoso表示,印尼為東南亞市場中MPV佔有率最高之國家;泰國因農業活動發達,市佔率以雙廂貨卡車(Double Cabin)為主;馬來西亞則因近來生活形態轉變,一般小轎車(Sedan)普遍最受國民歡迎。

由於大雅加達地區的交通混亂、塞車嚴重,因此一般家庭與商界人士多將駕駛汽車之辛苦工作交予司機;粗略統計,雅加達街上的汽車駕駛有70%以上為專職司機而非車主。

2、汽車零配件市場

據印尼汽車製造商協會(GAIKINDO)統計,汽車相關零組件業共創造超過30萬個就業機會,但印尼幾乎沒有本土廠商100%投資之汽車OEM零配件產業,多係內外合資廠或日本、臺灣或韓國業者投資之工廠。

印尼車輛工業所需機件,大部分依賴進口,主要以半散件組裝(Semi Knock Down, SKD)方式輸入,在本地生產的是國內可取得原料且需求較高之零組件,例如輪胎以及以鍛造、鑄造、沖壓方式生產之金屬零組件、蓄電池及射出、押出塑膠零配件等,其他例如車用電子化產品,底盤、引擎、傳動、轉向、煞車、懸吊系統零件等均需進口。

印尼政府已將汽車裝配及製造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印尼政府將積極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希望能取代政治和治安局勢不穩定的泰國,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車輛裝配基地。尤其2011年11月泰國水災造成零配件供應不足,嚴重打亂汽車業供應鏈,各大車商均體會到生產基地過於集中之慘痛教訓,紛紛尋求第二或第三生產地。Toyota Astra Motor公司總裁,也是GAIKINDO副主席Johnny Darmawan指出,印尼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自然資源,加上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印尼取得作為區域的汽車組裝及零配件生產中心之機會極大。

雖然印尼車輛零配件市場龐大,但主導印尼車輛市場的日系車廠體系頗為封閉,主要的汽車零配件多為其代理商或其合資廠商所壟斷,在外國生產的日系汽車原廠零配件OEM供應業者亦甚難進入其供應鏈。建議我國業者首先經過在臺灣或中國大陸之日本原廠介紹,並且在印尼設立工廠方有可能取得OEM訂單。

至於售後服務市場(AM,After-sales Market),約有三分之二屬非正廠零件,目前中國大陸、泰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汽車零配件業者以削價競爭逐步侵蝕市場占有率,我國廠商需持續加強研發,運用新科技、新材料及新電子零件,提供具客製化之高附加價值產品。

3、車用電子市場

由於印尼道路系統發展不足、路況不良,經常塞車,造成產品的物流運輸成本遠高於中國大陸與周邊東南亞國家。為有效掌控司機的去向,許多卡車業主在車內裝設衛星定位器,甚至整合CCTV攝錄影設備,做好完整的運籌管理。

目前中國大陸、泰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汽車零配件業者以削價競爭逐步侵蝕原屬臺灣廠商的國際AM市場占有率,因此我國廠商需持續加強研發,運用新科技、新材料及新電子零件,提供具個性化之高附加價值之車用電子。

(三)機車與零配件

1、整車市場

印尼是全球第三大機車市場,僅次於中國大陸與印度。由於人口密集,缺乏大眾交通系統,印尼交通堵塞問題嚴重,使機車的實用性及便捷性大受歡迎,成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而目前機車產業僱用之勞工超過200萬名,是支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據Honda印尼分公司總經理Yusuke Hori估計,2020年前印尼機車市場可望超過每年1,000萬部。

根據印尼機車工業同業公會(Indonesian Motorcycle Industry Association, AISI)資料顯示,印尼機車銷售量在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較2008年略減5.9%,但2010年即恢復成長,全年銷售量達736萬部,較2009年成長25.9%,2011年機車銷售量更達歷史新高801萬部,較2010年成長8.7%。2012年受出口表現不佳及央行收緊貸款影響,消費者購買力受到限制,2012年銷售量706萬部,較前年度衰退11.8%。印尼央行自2012年6月起將機車貸款自備款比例由10%提高至25%,儘管需求仍然旺盛,機車銷售仍大受影響。AISI估計受到出口表現不佳及央行收緊貸款的影響,消費者購買力受到限制,2013年摩托車銷售表現持續走軟,難以恢復2011年高峰。2014年摩托車銷售量達786.7萬部,表現較2013年稍微成長1.6%。2015年機車銷售量達到648萬輛,成長率為-17.6%,是近5年來最低。2016年仍持續衰退。

2007至2016年印尼機車銷售量統計

年度

銷售量(部)

成長率

2007年

468.8萬

5.8%

2008年

621.5萬

32.6%

2009年

585.1萬

-5.9%

2010年

736.9萬

25.9%

2011年

801.2萬

8.7%

2012年

706.4萬

-11.8%

2013年

774.4萬

9.6%

2014年

786.7萬

1.6%

2015年 

648.0萬

-17.6%

2016年 

593.1萬

-8.5%

資料來源:AISI、Data Consult

2、機車配件市場

印尼機車消費族群是以中低收入國民為主,消費能力有限,對配件品質要求不高,價格為主要考量。街頭到處可見維修機車的小店或攤販,提供路過機車騎士簡易的替換零件服務。由於其零件價位低,多數AM零組件來自中國大陸,我國產品缺乏競爭力。

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印尼女性機車騎士正逐漸增多。印尼機車可區分為:

(1)輕型Cub小輪國民車(通稱「鴨子Bebek」),約占60%;

(2)多由女性騎乘的自動變速機車(Automatic Scooter,通稱Skutik),約占20%;

(3)輪胎外徑為16英吋、油箱在胯前的越野型機車(Sport,有若臺灣俗稱之「武車」),約占20%。

過去印尼各大機車廠並不重視女性市場,多以生產排檔「鴨子Bebek」國民車為主,然而隨著印尼女性勞動人口增加與自主意識提升,許多女性可自行支配所得已不低於男性,Skutik自動變速機車不需換檔、容易駕馭等優點受到女性消費者歡迎,日本Honda、Yamaha及Suzuki等大廠均先後投入生產。預期女性騎士將是未來機車騎士配件的重要消費族群,不容忽視。

3、重型機車配件

印尼之重型機車除進口關稅、10%加值稅之外,尚需繳納極高的奢侈品稅,絕非一般消費者得以負擔的交通工具。由於重型機車之稀有與昂貴,其『小眾市場』特質極為明顯,Harley-Davidson、BMW、Honda均有其裝潢高雅精緻的專業店,展售各種駕駛配件與車身零組件。

4、安全帽

印尼政府規定從2010年起機車騎士及乘客均需戴安全帽,但市面上的安全帽大多不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僅有塑膠外殼加上內層布料做保護,機車騎士戴安全帽更多是為了應付警察檢查,而非安全。又因天氣炎熱、容易失竊等因素,一般機車騎士都僅會準備一個安全帽,市區盛行的「摩托計程車」(motorcycle taxi,印尼通稱ojek),「機車司機」多會準備額外的安全帽給乘客使用。一般安全帽價格約在4萬至10萬印尼盾(折合4.5至11.5美元)之間,大多是印尼本地製造,也有部分從中國大陸與韓國進口。國內的品牌有Gardio(製造商:PT Dynaplast Tbk)與Karglos(製造商:PT Mega Karya Mandiri),至於價格較高的國外品牌則有KYT、INK、MDS、BMC、HIU等,PT Dinaheti Motor Industries(DMI)是有名的安全帽進口商。

5、夾克外套

印尼乾季及雨季分明,各約占半年時間。乾季時艷陽高照,雨季時常驟然下起暴雨,機車騎士為應變氣候,防雨外套也是必須裝備,可以避免陽光直射,騎機車時風會灌到外套跟身體的空隙,也會比較涼爽。機車騎士一般對外套品質要求不高,只要雨天也能提供些許遮蔽效果就好,價格仍是主要考量因素。印尼成衣製造業極為發達,絕大多數的夾克外套都是本地製造。

6、其他

印尼機車款式跟臺灣略有不同,沒有後座儲物櫃的設計,有些機車騎士會自行購置儲物箱(tail box),但儲物箱防盜效果有限,大多數機車騎士仍選擇以背包攜帶重要物品,安全帽則拿在手上隨身攜帶。

(四)自行車市場:

由於都市空氣汙染嚴重,因此自行車主要是做為運動休閒、生活娛樂,較少做為短途的交通工具。印尼民眾騎自行車的風氣約始於90年代,近年中產階級興起後也成為受歡迎的休閒活動之一。配合自行車的流行,印尼政府訂於每週日早上於雅加達幾條主幹道如Jalan Jend. Surdirman與Jalan MH. Thamrin等封閉快車道,實施無車日(Car-free day),只開放給自行車與慢跑運動的民眾。

1、整車市場

印尼自行車年需約700萬輛,銷售旺季為乾季的3月至8月,其中50%以上來自進口,以中國大陸產品為主,價格較印尼本地生產的自行車低得多。高單價的進口自行車則以歐美品牌居多,例如Specialized、DAHON、Kona、Marin、Colnago、GT、Ellsworth等,臺灣品牌則有捷安特Giant、美利達Merida、鴻太Birdy等。印尼之自行車產業已相當成熟,數家大型自行車組裝廠、進口商及專賣店發展均相當成功,本地主要的知名品牌有Polygon、United Bike及Wim Cycle,介紹如下:

(1)PT Insera Sena(Polygon)

該公司為印尼最大之自行車組裝廠,1989年於泗水南部設立,年產量約50萬輛,包括城市車、登山車、全避震車、單避震車及BMX等,產品定位在中高檔,其中約有6成外銷至臺灣等30多個國家,在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均設有銷售據點。1997年開始主打自有品牌Polygon,在印尼開設兩家直營旗艦店,並有40家自行車專賣店,並舉辦或贊助國內各類自行車賽事,積極推廣自行車運動。除銷售自有品牌Polygon,Insera Sena也代理Dahon、Marin、Tern、Kona等品牌。

(2)PT Terang Dunia Intemusa(United Bike)

該公司總部設於大雅加達,在自行車產業擁有近50年的經驗,早期以提供自行車修補服務為主,1991年開始設計製造自有品牌自行車,取名為United Bike。該公司在西爪哇及中國大陸寧波均設有組裝廠,產品包括登山車、BMX、城市車、電動自行車以及童車等,零件除了車架、前叉與輪圈在國內自製外,其餘依靠進口,成車80%內銷,中高檔車型用United品牌,入門車款則用Jenio。1993年起該公司開始輸往美國、歐洲丹麥、西班牙、義大利及葡萄牙等地,外銷目前已占總銷售量之20%。

(3)PT Wijaya Indonesia Makmur Bicycle Industries(Wim Cycle)

該公司於1972年在印尼泗水中部成立,以生產自行車零件起家,目前產品以童車為主,佔70%,行銷全球超過20個國家,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德國、荷蘭、義大利、希臘等,1991年開始也供應給美國大型量販連鎖店如Toy”R”Us、Wal-Mart以及Target。在內銷市場Wim Cycle擁有很好的形象與口碑,2005-2009年連續獲得優質品牌Superbrand的肯定,2007-2009年贏得印尼的Top Brand殊榮,並入選250大印尼品牌之列,在童車市場穩居龍頭地位。

臺灣在印尼較具知名度的品牌為Giant與Merida,分別為PD. Sinar Baru及Ace hardware集團代理,較受歡迎的款式是登山車與摺疊式自行車。雖然這兩款為高價自行車,但因為對象消費族群大多數是為休閒興趣而消費,口碑與業績都不錯。

目前印尼自行車零配件仍多需自國外進口,主要來源為中國大陸,價格為其主要優勢;臺灣約為第3大進口來源國,但僅佔總進口額5%以下。印尼對於自行車與其零配件的進口關稅並不高,成車(H.S. Code: 8712系列)進口稅為15%,其他相關零配件的進口關稅也多為10%。與印尼簽訂優惠關稅之國家則可享0%優惠關稅,例如東協成員及中國大陸。進口產品另需課徵10%之加值稅。

印尼自行車通路也相當成熟,包括傳統體育用品店、專業自行車專賣店與大型連鎖專業店(例如ACE Hardware我國美利達Merida代理商、家樂福、Hypermart、Lotte Mart、Gramedia等。通路選擇基本上視消費階層而定,大型綜合型賣場主要賣的是通勤車、休閒登山車及童車,較為平價,但品牌選擇少,相關配備如安全帽、服飾、專用鞋與其他配備等較不齊全。自行車愛好者或職業選手則會選擇到販售頂級進口車、配件齊全、售後服務完善的專業自行車店選購。以首都雅加達來說,自行車專賣店集中於Senayan Trade Center(南雅加達)及MGK Kemayoran的Bikezone(北雅加達)。

2、自行車零配件

目前印尼的自行車零配件多須由外國進口,需求相當旺盛,主要來源為中國大陸,臺灣為第三大進口來源國,僅約占總進口額5%以下,仍需加強拓銷。印尼對於自行車與其零配件的進口關稅並不高,主要產品如非動力之二輪腳踏車及其他腳踏車(H.S. Code: 8712系列)進口稅為10%,其他相關自行車零配件的進口關稅大多為10%(與印尼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國家可享0%的優惠關稅)。進口產品需另課徵10%的加值稅。

3、市場通路

印尼自行車通路已相當成熟,包括傳統體育用品店、專業自行車專賣店與大型連鎖專業店(例如ACE Hardware–我國美利達Merida之代理商、家樂福、Hypermart、LOTTE Mart)等。不過大型綜合型賣場自行車的相關配備上仍未齊全,如安全帽、服飾、專用鞋與其他配備等一般消費者很難在這些大賣場等地購得。大賣場主要賣的是通勤車、休閒登山城市兩用車或兒童用的自行車,價格較為中等。若需要購買頂級配有全車懸吊系統的登山車或是頂級競技用公路車仍需向運動或自行車專賣店洽購。由於購買專業自行車價格昂貴,有些印尼自行車組裝廠出廠之專業車款價格甚至在4,000美元以上,這些產品是需要專業人員講解甚至量身訂做,消費者在購買自行車同時也往往需要購買其他的專業配備,使得自行車專賣店有其利基市場可與大賣場區別。

(五)紡織成衣

1、紡織業貿易

據印尼紡織協會(Indonesian Textile Association;簡稱API)統計數據,印尼紡織服裝產業近幾年呈恢復性發展,出口也穩定增加。

受惠於美國對印尼實施的普遍化優惠關稅制度(GSP),美國仍是印尼紡織品主要出口市場,佔總額之41%,其次日本佔11.8%,土耳其佔6.2%。另自2008年日本與印尼經濟合作夥伴協定(EPA)生效以來,印尼出口至日本的紡織品金額成長約達70%。

印尼紡織業看好出口潛力,也相信當印尼歐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CEPA)簽署生效後,至少能佔有10%的歐洲市場。印尼和歐盟區的合作已被列入經濟合夥協議內,該協議目前仍在討論階段。印尼對於歐洲市場而言市佔率不高。同時,因歐洲各國如愛爾蘭、挪威、瑞士等地,皆需質地溫暖的衣物,然印尼紡織工業受技術侷限,所生產的棉質衣物為數不多。

印尼國內成衣市場的銷售持續穩定成長。由於廉價進口紡織品持續湧入印尼市場,尤其中國大陸的低價成衣,使得印尼紡織品在國內市場將無法顯著表現。印尼成衣與飾品供應商協會(APGAI)表示,充斥市場的非法進口成衣,估計每年達到77億美元,已占全國成衣總消費之33.3%。除此之外,還有二手成衣進口攻擊紡織中小企業,因為二手進口成衣主要消費者是中下層的消費者。

全國成衣總消費中,60%的國內需求由本地成衣工業供應,其餘40%通過合法進口(15%)和非法進口(25%)。

印尼全國布料總需求,僅40%由本地工業供應,餘下60%仍靠進口,這些進口布料,多半用以製成供外銷的成衣。印尼進口布料來源主要為韓國及中國大陸,因該兩國紡織工業研發科技發達,能進行大規模生產。近年印尼政府致力加強研發機構,以發展設計、品質、顏色、構造及國產布料圖案。

2、紡織製造業

紡織服裝產業是印尼傳統的第一大產業,其產值、出口及就業規模一直位居各製造業之首,上下游垂直整合完備,從人纖、紡紗、織布、染整、成衣等一應俱全,形成完整之產業供應鏈。但自從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與1998年大暴動後,甚多本土業者已停止投資。過去進口紡織品係為高所得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但2010年起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從中國大陸大量進口之布料與成衣,與印尼產品在國內市場競爭。政府由於財政困難無法提供支援,再加上設備老舊與科技不發達,其機能性紡織品工業遠遠落後臺、韓、中國大陸。目前印尼紡織業者多從事一般成衣之產銷,高級布料需從臺灣或南韓等國家進口,除少數幾家外商投資工廠外,無生產高單價機能性布料之本土廠商。印尼除成衣以外的紡織品-例如紗、布,有70%係供國內使用(包括加工後外銷之產品)。

爪哇島是印尼紡織產業的中心,包括中爪哇省的Semarang三寶瓏,西爪哇省首府Bandung萬隆、Bekasi勿加泗、Sukabumi蘇卡布米與Bogor茂物、Jakarta雅加達特區、Banten萬丹省的Tangerang丹格朗與Cakung札貢加工出口區。蘇門答臘島的紡織廠則多屬外銷導向之成衣廠,大部分集中在Batam巴譚島。萬隆市因氣候涼爽、水源豐富,成為印尼紡織業之重鎮,最有名的紡織科技大學也位於該地,該大學常接受政府與外國援助,例如比利時、義大利、瑞士等國均曾提供紡織機器設備與技術指導,以提高印尼學生的技能與素質,有了人才與上下游的廠商的群聚效應,萬隆已成為發展紡織業最佳地點。在萬隆舉辦的Kick Festival聚集當地學生設計的T-shirt與創意商品,價格便宜又有新潮設計感,每年均能吸引超過10萬名參觀民眾。萬隆紡織成衣業產值占全國之40%。我國在印尼投資紡織相關行業之廠商約有100家,其中半數以上集中在萬隆地區。

印尼的紡織廠規模互異,有的小型成衣廠員工在10人以下,大廠僱用之員工則高達數千至上萬名,一貫作業廠生產過程完整,從紗的抽捻、紡紗、織布、染整,乃至成衣的裁製一應俱全。由於上中下游的生產均有連帶關係,因此成衣需求的變動也影響對布料、絲紗、纖維等的生產。

歐債危機及美國金融風暴對印尼紡織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印尼刻將主力市場移往亞洲地區及國內內需市場,但商業銀行借貸利率高,普遍皆為兩位數以上,以及2012年4月起政府增加用電基價的措施,均阻礙紡織業的成長。為振興紡織服裝業,印尼政府近幾年加大對紡織服裝業的支持,除鼓勵銀行提供低息或優惠貸款幫助企業更新設備、引進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外,還在出口退稅、原材料和勞動力保障等方面提供持續支持。

印尼2012年發生多起勞工大罷工,訴求調漲最低工資,造成雅加達、Bekasi等地多處工業區癱瘓。雅加達特別省政府率先回應勞工團體訴求,批准2013年雅加達地區最低工資漲幅達44%。而Bogor、Depok等地最低工資漲幅約為40%。2014年及2015年最低工資漲幅亦達15至30%左右,工資為紡織產業最主要的成本之一,約占總成本比重達15%至20%,基本工資調漲將造成紡織業者一大負擔。印尼雇主協會(APINDO)表示,勞工要求工資上漲的幅度遠超過地區勞動力標準委員會所設立的最低生活水準,造成對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APINDO指出,基本工資調漲將直接影響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成衣、鞋類及電子產業等,該等行業勞工約占印尼1.2億勞動人口的70%,由於印尼中小企業約占總企業數90%,最低工資調漲直接影響中小產業的生存。印尼政府於2015年10月23日公布訂定每年調高最低工資計算公式法規(PP No. 78/2015),以通貨膨脹率及GDP成長率為計算基礎。以印尼臺商主要集中地區大雅加達地區(萬丹省及西爪哇省)及東爪哇泗水等地為例,該等城市2016年最低薪資漲幅約11%-15%。

此外,印尼政府也分期調升電價,使生產成本大幅上揚,成衣及纖維產品售價平均調升10.3%至16.7%,紡織產業競爭力恐下滑。目前印尼紡織業面臨諸多問題,除上述工資及電價調漲外,還有機器陳舊、效率不高、資金短缺、競爭激烈、非法走私產品削價競爭、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印尼的紡織機器原以日本、德國及義大利為主要進口來源國,但價格非常昂貴,而臺灣、中國大陸與印度的產品已成為印尼紡織機械的進口首選。印尼政府每年均撥款鼓勵紡織成衣業者更新老舊機械設備,包括採購機械折扣補助及低利貸款等。我國紡織機械設備之種類齊全、設備先進且價格及維護成本合理,應加強對印尼拓銷。

(六)製鞋

受勞動成本增加及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2012年起印尼鞋類產品出口成長減緩,以每年平均7%速度增長,遠低於2011年的32%。但鞋類是印尼對歐盟及美國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以單一國家計,最大的市場是美國,其次為英國、比利時、日本、德國、荷蘭、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與加拿大。印尼生產的主要國際知名品牌運動鞋包括Fila、Nike、Reebok、Rockford、Converse、Crocodile、Diadora、Lotto、Ellesse、Benetton、Puma、Adidas、Asics、Newbalance和Mizuno等。

印尼2012年發生多起勞工大罷工,訴求調漲最低工資,造成雅加達、Bekasi等地多處工業區癱瘓。雅加達特別省政府率先回應勞工團體訴求,批准2013年雅加達地區最低工資漲幅達44%。2014年及2015年最低工資漲幅亦達15至30%左右,而Bogor、Depok等地最低工資漲幅約為40%。已有多家外資跨國企業傳出擬裁員或轉移生產基地之打算,印尼前總統蘇希洛於是指示針對中小企業與勞力密集產業如:紡織、成衣及製鞋等產業,可經各省政府查核後,暫緩實施最低薪資標準之措施。根據印尼鞋業公會之資料,2009至2012年間,約有100家鞋廠關閉。

印尼鞋業公會(APRISINDO)表示,印尼60%鞋類市場由進口產品所掌握,而國內生產商僅佔40%。在2009年未實行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協定時,國產鞋類市場佔有率仍達70%,而目前下降至40%,進口約較2009年高出1倍,來自中國大陸的進口占約90%,大都是塑膠鞋、學生鞋及廉價的鞋類,中低價市場由國產品及進口產品分佔一半。為NIKE、Adidas、Reebok、Converse及Fila等國際知名品牌代工之鞋廠在過去幾年仍可維持穩定之成長,小型鞋廠則面臨激烈的價格戰,加以印尼國內市場景況不佳,許多工廠因而被迫關閉。

印尼大部分製鞋原料依賴進口,為成本居高不下的另一原因。部分鞋廠已開始採行不同經營策略,例如成立65年、銷售各類型鞋子的Sipatu Bata公司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改為生產各類型之廉價產品,針對印尼不同之消費階層以不同品牌及價位銷售,不但可與外國品牌鞋廠競爭,亦成功地打入澳洲、歐洲及美國市場。

目前美國品牌Airwalk、Converse及義大利品牌Geox已將印尼列為供貨來源,甚至設立採購部門,協助印尼製鞋業者重新站穩腳步。Aprisindo表示,印尼製鞋業品質深獲國際採購商信賴,品質遠高於越南及中國大陸,近70%的國際專業運動賽事選手用鞋產自印尼。全球不少運動鞋品牌客戶,已將製鞋訂單由中國大陸與越南等地,轉單至印尼生產,試圖提高品質並降低製鞋成本。印尼出口鞋類中,70%是運動鞋,主要出口市場是歐洲和美國,分別占出口總額的35%和25%。歐債危機及美國經濟復甦緩慢促使印尼轉向市場潛力可觀、沒有進口關稅的東南亞國家,將成為主要拓展市場之一。

看好印尼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旗下擁有超過4,000家Payless連鎖鞋店的美國鞋業集團Collective Brands,於2012年2月21日宣布已完成與印尼、墨西哥、日本等全球共10個國家的持續合作協議,加速旗下品牌Sperry Top-Sider、Saucony、Keds、Stride Rite等在國際市場的發展。該集團2011年於印尼開設15家特許專業店,並將許多生產業務從中國大陸遷至這個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Collective Brands已開始向印尼鞋廠採購,以降低對成本不斷上升的中國大陸的依賴。全球最大鞋業品牌Nike 90年代就將生產分由中國大陸、越南和印尼共同承擔。在過去幾年,中國大陸所占的百分比正逐漸下降,如今越南占其銷量的37%、中國大陸占34%,而印尼占21%。NewBalance及Adidas每年也從印尼採購數百萬雙鞋。

APRISINDO於2012年3月初表示,國內鞋類工業有必要進行整頓,並希望印尼政府能供應合理基本設備,降低電費、物流費用,對國內鞋廠原材料供應方面提供融資便利。同時政府刻設法消除人為阻礙,推動國內製鞋工業發展,包括簡化進口皮革檢疫手續以加速申請時間等。

(七)家電

印尼家電市場的成長力與需求相當強勁,係國際大廠必爭之地。著名的跨國電子產品製造商,例如Panasonic、Sharp、Toshiba、Mitsubishi、EPSON、Sanyo、LG、Samsung等大廠,均於印尼大量生產家電,印尼已成為東南亞電視機裝配的基地。其他主要投資項目為印表機、數位相機零件、家用電器和節能燈等,其中成長最迅速的是電視機、冰箱、冷氣機與洗衣機。

印尼80%電子元件為國外進口,印尼盾對美元匯率走軟直接影響家電產品售價;同時,2013年電費及勞工工資上升,也連帶影響家電工業生產成本水漲船高,削弱經濟成長帶來的銷售動能。

印尼電子商業同業公會(Gene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onics;簡稱GABEL)表示,包含電視、冰箱及洗衣機等家電電子產品受惠消費者信心指數提高,需求量增加,但建議政府應提出改善基礎建設及投資誘因等鼓勵電子相關產業發展的機制。目前印尼家電電子產品市場仍由日韓等國際品牌主導,國際公司透過低廉勞動力等條件在印尼取得領先優勢。印尼在電子家電產品的生產具有巨大潛力,政府應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誘因促使業者擴大投資。

印尼近年經濟成長快速,許多消費者汰換舊型家電,升級家用電器配備,如電鍋、吸塵器、攪拌機、電熨斗、風扇等,各項產品的市場需求皆直接刺激市場買氣。

一般而言,印尼人民對本土品牌電子電器產品缺乏信心,尤其是中高所得消費者特別偏好國際品牌或進口產品,因此日本、韓國之國際品牌在印尼發展相當成功。印尼LG是外商在印尼家電市場的代表,在冰箱及洗衣機等產品的市佔率都領先其他品牌,並將不斷擴大在印尼之投資,規劃於印尼興建LG洗衣機工廠,並加強提高市場占有率。目前該公司在印尼設有2處生產基地,分別是西爪哇省的Bakasi地區及萬丹省的Tangerang地區,不僅供應國內市場,亦是該公司的全球生產基地。

此外,日本Sharp在印尼新建成的冰箱及洗衣機工廠於2012年落成,2013年啟用,總投資額107億日元(約折合1.11億美元)。新工廠每月可生產冰箱22萬台及洗衣機14萬台。據日媒報導,印尼家電市場已成為中日韓家電廠商角逐之地,各國家電廠商紛紛興建新廠。除LG、Sharp外,日本Toshiba亦看好印尼家電前景,2012年投資29億日元(約折合3,042萬美元)興建之洗衣機新廠已於12月底正式營運,共計350名員工。

中國大陸的海爾(Haier)、美的電器(Midea)則主打中低價位市場,其他亦有許多小品牌爭食低階市場。近年來印尼廠商也開始發展自有品牌,例如Polytron、Cosmos、Miyako與Sanken都有不錯的知名度,這些廠商多是由早期的代理商轉變成為組裝廠或自行研發製造,以自有品牌迅速擴大國內通路與市場。

(八)資訊產品

印尼絕大多數個人電腦零組件均仰賴進口,印尼政府於2008年取消電腦零組件的進口稅及奢侈稅。印尼龐大且成長快速的市場已引起歐美日及中國大陸業者之高度關注,包括Google、Microsoft、Toshiba、Lenovo聯想等國際大廠均大力加強對印尼拓銷。各項零組件最主要之供應來源為臺灣、中國大陸及南韓。英特爾微處理器之記憶體來自臺灣、南韓、日本及美國,滑鼠、鍵盤、周邊設備多來自臺灣及中國大陸;而軟體部分印尼缺乏開發技術,電腦作業系統多仰賴國外軟體。

IT市場概況:

1、普及率低,潛在市場龐大,規模快速成長

印尼電腦市場蓬勃發展,平板電腦(Tablet)、筆記型電腦(Laptop)和桌上型電腦(Desktop)的銷售業績攀升。快速崛起的中產階級渴望擁有最新的IT產品,廣大的潛在市場使印尼IT市場快速膨脹。

Intel總裁Paul Otellini表示,像印尼這樣的新興市場,一般都認為主要市場在迷你筆電(netbook)等低價電腦,但事實上內銷數據顯示,很多消費者要的是「家庭電腦」,要能讓他們引以自豪、具多功能、及使用年限長,價格並非考慮的唯一因素,產品性能更受印尼消費者重視。

印尼目前仍是以功能型手機的銷售為大宗,智慧型手機近3年成長快速,根據市調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資料,印尼是東南亞智慧型手機銷量最多的國家。

2、近年網路用戶成長快速,行動通訊成為主流

印尼為多島嶼國家,固網線路佈建的困難,使行動上網逐漸成為印尼網路的主流,尤其在2006年引進3G網路後,無線網路成為推動印尼上網人口快速成長的重要推手。以IWS(Internet World Stats)統計數據為例,2000年印尼僅有200萬個網路用戶,至2014年6月底已增加到7,119萬個,成長超過30倍,總數量在亞洲排名第4,僅次於中國大陸、印度與日本,並首度超越韓國。而印尼的網路普及率仍僅28.1%,仍具極大成長空間。BMI甚至預估在未來5年內印尼的網路人口可望達到3億之多,而其中多數將是經由手機上網。

3、網路普及帶動電子商務

依據ecommerce IQ調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印尼前10大B2C電子商務網站排名,依序為Lazada, Blibli, MatahariMall, Bhinneka, Jakartanotebook, Zalora, Enterkomputer, Berrybenka, Salestock, Hijabenka(https://goo.gl/2cFxj6)。印尼當地經濟與中產階級興起,加上寬頻逐漸普及,印尼電子商務市場潛力遂逐漸被激發出來。雖然目前印尼網路普及率偏低,在東協主要6國中敬陪末座;但其網路使用者平均每週花在網路的時間是30小時,更是全球第四大Facebook與Twitter使用國。

依據Veritrans與Daily Social的調查,印尼主要的電子商務消費族群的特點是中產、年輕、教育程度高,這個族群中,又以女性使用者佔多數。而最受歡迎的商品多為時尚、旅遊與電子產品。

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及年輕充滿活力的網路族群,使社群網站也在印尼迅速崛起。社群網站也帶動起印尼年輕人的創業風潮,他們嚮往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運用創意與手中不多的資源開設網路公司,僅2011年上半年便有超過200個網路公司成立,由此可見印尼網路市場的蓬勃活力。

印尼網路用戶的快速成長,特別是行動上網為多數的特性,使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通訊設備、雲端設備等相關業者成為最大獲益者,例如雲端服務已成為Microsoft印尼分公司20%的營收來源,並持續以每年50%速度成長。

4、國際大廠爭相加碼,臺灣業者不落人後

印尼是一個內需市場大過於外銷導向的國家,據印尼電子商業同業公會(Gene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onics;簡稱GABEL)資料顯示,印尼國內自產之電子相關產品僅足夠供應國內30%的需求,其餘70%均仰賴進口。以個人電腦來說,在印尼國際品牌市場約佔60%,多使用於中大型辦公室與外商企業,其餘本土品牌則銷售予中小企業及個人消費者。

印尼龐大且持續快速成長的內需市場使眾多外商均虎視眈眈,全球最大搜尋引擎Google已於2012年3月正式設立印尼分公司,據Schmidt表示印尼有1.8億支手機,而網路滲透率尚不及18%,未來可預見網路將會有爆炸性的成長。

我國品牌業者則有宏碁ACER、華碩ASUS、微星MSI、技嘉Gigabyte、友訊D-Link、創見Transcend、威剛A-Data、趨勢Trend Micro、明基BenQ等近年來在印尼積極開拓市場,績效卓著。

此外,居亞洲太平洋地區IT通路龍頭的我國聯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於2010年11月宣布與印尼最大電腦銷售集團ME(PT. Metrodata Electronics Tbk)結盟,以股權各半模式成立通路公司,進軍印尼市場。ME成立於1983年,1990年在雅加達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成員之一MEB(PT Metrodata E Bisnis)為印尼最大資訊通路公司,產品線涵蓋資訊軟、硬體系統與商用產品,主要銷售品牌包括 HP、Dell、ASUS、IBM、Lenovo、Epson、Autodesk、Emerson、Oracle等,經銷據點遍及印尼。聯強國際與各大IT品牌關係密切,此次在印尼設立通路系統,將可強化臺灣產品之行銷、維修及消費者教育,對擴大市場占有率將甚有助益。

印尼IT市場特性:

1、市場普及率雖低,但成長快速,印尼人均年齡僅約30歲,年輕人對科技產品需求大,消費力也隨踏入社會工作後快速成長,潛在規模龐大。

2、印尼消費主流的年輕人口是導引消費行為的主力。年輕人多數喜愛價廉物美之資訊產品,偏好流行、設計新穎之產品,中高收入之消費者則注重產品外觀與質感。印尼消費者不特別在乎原產地。

3、印尼IT消費主要集中在硬體,占70%以上;相對而言,印尼在軟體上的消費較低,主因是印尼人對軟體智財權觀念不足,導致盜版猖獗,印尼政府估計盜版問題使印尼軟體相關業者每年損失約達1億美元。

4、印尼人普遍習慣使用手機上網,尤其是缺少個人電腦,購買力較低的年輕族群。除了RIM的黑莓機Blackberry搭配當地通訊商網路吃到飽方案極受歡迎外,中國大陸的中低階手機部分含上網及社群網站功能,也很受喜愛。

5、筆記型電腦市場呈現兩極化,高價位產品之銷售量約佔10%,其餘90%則為中低價筆電。高檔筆記型電腦均附有Windows作業軟體,中低價則附有Linux免費作業系統,至於Windows軟體則由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安裝。

6、ICT商場為IT產品主要銷售通路,約佔70%之營業額,另20%在B to C消費展,其餘10%則是網路銷售、政府與企業採購。雅加達ICT商場與台北市光華資訊廣場類似,較具規模者依序為:Mangga Dua Mall / HARCO Mas Mangga Dua、Orion Dusit Mall、Ratu Plaza、Ambassador Mall、Glodok Mall、Harco Glodok、ITC Roxy Mas、Mangga Dua Square;泗水則為World Trade Center,峇里島為Rimo IT Mall。至於每年三大B to C零售展Mega Bazzar、Festival Komputer Indonesia與INDOCOMTECH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其擁擠熱鬧情況不輸台北春秋兩季電腦展與資訊月。

7、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ing)成功後消費者之品牌認同度(Brand Identity)即大幅提升,市場佔有率可快速擴大。

8、鑑於行動運算設備在印尼電腦市場日顯重要,印尼貿易部為加強管控行動設備進口,於2012年年底發布新條例(Regulation of the Minister of Trade No. 82/M-DAG/PER/12/2012 )與修定在 Regulation of the Minister of Trade No. 48/M_DAG/PER/8/2014,規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手機、手持式電腦(Hand held computer)及平板電腦等行動通訊設備,進口商需取得貿易部進口許可證、工業部產品證書及資訊通訊部產品安全證書等文件後方得進口;此外,進口商必須透過三家以上經銷商銷售產品,不可直接販售給消費者。印尼貿易部此項措施目的除為杜絕劣質行動通訊設備及資訊產品進口外,並規定上述產品僅可於限定之5個機場與5個港口入境,盼藉此鼓勵投資人在印尼設廠生產,扶植印尼國內資通訊產業。

(九)行動通訊產業

1、行動電話產業之發展

由於國土遼闊,島嶼超過1萬7,000個,印尼之固網建設困難,線路嚴重不足,只有25%人口使用,其多島嶼地形特徵對無線通訊產生龐大的需求。在80年代中期印尼開始發展行動電話通訊,首先引進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系統,然後是AMPS(即我國中華電信早期之090與091門號系統),90年代初期引進GSM(Global System Mobile Communications多頻式全球行動通訊)歐規系統,2004年起又引進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碼多重存取)美規系統。手機的興起改變千島之國印尼的通信業格局。1997年全國僅100萬戶手機用戶,到2002年已增長至1,130萬用戶,首次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量。

現已併入Indosat的PT. Satelindo電信公司在1994年首度引進歐洲的GSM系統,成為印尼行動電話的先鋒,Telkomsel、Indosat、Excelcomindo(XL)等公司亦隨之推出;後來其他電信業者則使用美規CDMA系統與衛星行動電話。由於GSM系統費率與固網電話一樣昂貴,使得具低價、幅射量小、通話品質清晰,亦可高速傳輸數據資料特性的美規CDMA系統在印尼快速崛起。迄2009年底,GSM系統之市場占有率約為80%;CDMA系統則急起直追,享有20%之市場。印尼經營歐規GSM、GPRS、UMTS(即WCDMA)、HSDPA電信業務的5家公司為Telkomsel、Indosat、Excelcomindo XL、Hutchinson及Natrinodo;經營美規CDMA的6家行動電信業者按市場占有率排名依序為Telkom、Bakrie Telekom、Indosat、Mobile-8、Smart與Sampoerna。

年份

發展歷程

1984

行動電話技術導入印尼

1985-1992

第一代(1G)行動電話

1993

GSM系統開發

1994

GSM 系統商出現

1995

無線室內電話出現

1996

GSM服務的發展普及

1997-1999

行動通信於金融風暴時期

2000-2002

解除管制和CDMA系統的出現

2003-2004

第一代3G的出現

2005-2008

印尼電信改革時代,3G逐漸普及化

2009-2012

印尼政府釋放3.5G技術規範

2013-

4G LTE 技術開發

印尼的行動通訊業主要由三大業者各據一方,分別為曾經一度壟斷該領域的國有獨資企業Telkom旗下的Telkomsel、國有合資企業Indosat以及Excelcomindo XL Axiata,但外商在這三家公司都持有相當大股權。其他競爭企業還包括Hutchinson Telecom、Axis Telecom Indonesia和其他小型CDMA業者。前三大業者均採用GSM技術,因此目前GSM的用戶佔絕大多數,為總數之85%,CDMA用戶則是剩餘之15%。自從1999年印尼政府開放行動通訊業後,這三大GSM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價格戰就一直硝煙彌漫,目前Telkomsel約有60%的市佔率,其次是Indosat的21%和XL Axiata的19%。在固網方面,Telkom仍為主要供應商,所服務的固話數量為800萬部,市佔率高達99%。

印尼手機市場龐大,普及率也高,但由於其消費者的收入結構、使用習慣的不同,市場特性有別於其他手機滲透率高的國家。過去印尼電信業者的營收成長主要來自新用戶,但在市場逐漸飽和的今日,印尼手機用戶的平均營收貢獻度(Average Revenue Per User;簡稱ARPU)已從之前每月7美元的水準降至每月5美元。如何留住現有的用戶及提高ARPU是每一家電信業者當前最大的難題,以下將從印尼消費者使用習慣及選購方式上討論這個議題。

印尼第3大手機公司PT XL Axiata資深副總裁Ongki Kurniawan於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專訪時表示,手機語音通訊市場自2011年年初以來即出現成長下滑情況。市場分析師及其他同業亦認同此看法,主因為電信業客戶數量及通話時間成長均步入穩定階段,市場趨近飽和,手機使用滲透率已達印尼市場的80%。

PT Bakrie Telecom總裁兼執行長Anindya Bakrie表示,因手機市場已漸成熟,電信業者不再競相爭取新客源,反之更重視手機用戶的平均營收貢獻度(Average Revenue Per User,簡稱ARPU)。2011年手機平均營收貢獻度(ARPU)卻已降至每月5美元,相較之前每月7美元的水準,顯示手機業未來發展需投入更多創新作法以穩定市場競爭力。

分析師預估,市場日趨飽和的電信展業有可能將進行規模性合併。印尼電信業研究機構OSK Research分析師Jeffrey Tan認為,為保有競爭力,這些公司目前需在產值上做出更多努力。

2、低階行動電話及智慧型手機大幅成長

在整個東南亞國家中,印尼是手機成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平均每年成長率為20%至30%。許多對價格敏感之消費者偏好使用雙卡手機,以供業務使用及與親友通話,有20%的手機使用者擁有GSM及CDMA雙門號,而使用兩支手機以上之消費者約占9%,為業者帶來龐大的商機。

印尼目前仍是以功能型手機的銷售為大宗,智慧型手機近3年成長快速,據Media Cell報告研究指出,印尼的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增加速度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巴西,預估到2018年用戶數將會成倍增長,成為全球第四大智慧型手機市場。根據市調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資料,印尼是東南亞智慧型手機銷量最多的國家。

印尼通訊市場龐大,國內外品牌都皆欲搶佔一席之地。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簡稱IDC)調查報告,進口主力主要集中在低階手機,尤其雙卡機最受消費者青睞。印尼的手機滲透率已超過100%,約8成的手機仍是功能型手機(Feature Phone),其餘智慧型手機以Android系統增長最快,近3年成長超過200%。依據市場研究公司Tech Asia統計,印尼可望在在2018年突破1億名用戶,將僅次於中國大陸、印度及美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印尼的行動通訊產業可區分為兩主要市場,中高收入用戶偏好智慧型手機,中低收入用戶傾向價格低廉的手機。由於消費力快速提升,智慧型手機銷量逐年成長。

CDMA業者以低通話費搭配低階入門級(Entry)手機的應用,正在印尼快速擴展,價格競爭極為激烈,影響GSM業者的市場占有率,迫使GSM營運商不得不降低收費標準。各CDMA系統業者均與手機廠商合作提供綁約送手機的優惠,由於其網內通話費非常低廉,加上免費提供手機的誘因,許多公司行號大量訂購做為內部通訊。至於GSM業者為避免企業客戶之流失,乃以BlackBerry、Apple iPhone、Samsung等智慧型手機之綁約來鞏固高收入消費者市場。中國大陸的中興通訊與華為技術因參與印尼行動通訊之建設,均與行動電話營運商合作,推出綁約之CDMA廉價手機與較高價之3G手機,例如華為與Barkrie合作推出之回教徒專用CDMA手機即甚受歡迎。全球第五大手機廠中興通訊也積極開發印尼市場,主打綁約、顯示印尼文與具特殊功能之中低階手機。

3、使用行動電話上網及登入社群網路極為風行

價格只是消費者選擇電信業者所考慮的眾多因素之一,通話品質及網絡覆蓋率更受消費者重視。因此業者自建或從第三方供應商租賃電信塔,加大網路容量及速率已成為大型電信業者訴求目標。

印尼中產階級與學生具有喜愛聊天及追求風尚的民族特性,是使用社群網路(Social Networking)與微網誌(Microblogging)最頻繁的國家之一。由於Twitter具有散發新聞、瀏覽網頁、透過Twitpic上傳照片與線上聊天功能,因此在印尼受到瘋狂歡迎,也是推銷商品、個人部落格、文章或個人網頁的極佳工具,雅加達因而被命名為「亞洲Twitter首都」。

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即時通訊軟體如Blackberry Messenger(BBM)、WhatsApp、Path、Line等在印尼均極為盛行。法國研究公司Semiocast報告顯示,全世界Twitter使用最活躍的城市並非紐約、東京或倫敦這樣的一線國際大都市,而是印尼首都雅加達。雅加達的Twitter用戶貼文數佔了106億Twitter總貼文數的2.4%,是全世界各城市的冠軍。同時,印尼人最愛用的社群平台Facebook擁有6,900萬活躍用戶。

同時,調查顯示印尼的網購族群最多數選擇在即時通訊軟體上購物,包括BBM、Line、WhatsApp等,其次則是在Facebook、Kaskus等社群網站或論壇,傳統購物網站所佔的比例反而較少。

遊戲方面,受歡迎的類型像是RPG、模擬經營類、即時戰略類等,大多是免費下載,在遊戲內有付費項目,消費者非常習慣如此的消費模式,特別是帶有社交元素的網路遊戲,更是受到歡迎。

4、Android系統取代黑苺機成為印尼智慧型手機龍頭

著眼於印尼擁有龐大的電信設備滲透率,各種品牌的智慧型手機皆將重點置於印尼市場。

免費聊天軟體、簡訊傳送等低廉的無聲通訊方式最受印尼人青睞,使黑莓機(Blackberry)在印尼行動通訊市場擁有獨特的優勢。較早進入印尼市場的黑莓機Blackberry因有與電信業者搭配提供免費BBM(Blackberry Messenger)多媒體訊息服務,深受消費能力有限的印尼民眾歡迎,而成為智慧型手機市場龍頭。

黑莓Blackberry過去一直是印尼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但是Android近幾年在亞洲迅速增長,並在2012年9月取代Blackberry成為印尼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根據IDC的資料,2011年Blackberry在印尼智慧型手機市場仍穩佔鰲頭,市佔率達43%,Blackberry的BBM是最盛行的即時通訊工具。到了2013年Blackberry的市佔率已降到14%,反觀架構開放、有多種品牌與機型選擇的Android市佔率則躍增至81%;同時,WhatsApp已取代BBM,成為印尼時下最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

5、國際手機品牌看好印尼通訊市場發展前景

印尼工業部於2013年2月27日表示,韓國Samsung有意在印尼設立手機工廠,將針對投資計畫提供稅務優惠措施,此舉將有助於印尼增加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生產規模,減少自越南等相關國家手機進口量。隨著經濟穩定成長與中產階級人數增加,近年來印尼對於手機等消費品的需求顯著擴大,印尼手機門號滲透率(SIM卡數/人口總數)約達120%。為有效規範手機進口以刺激投資,印尼政府於2013年1月實施新法令,規定獲得貿易部許可證的註冊進口商才可以進口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等手持電子裝置,並定下進口產品需有3家以上經銷商的門檻,杜絕不良白牌手機進入印尼市場。

全球最大個人電腦Lenovo集團將重點布局印尼,Lenovo東亞區域總經理兼副總裁許光明,接受EJ Insight媒體訪問時表示,集團自2012年第四季進軍印尼手機市場以來,已開設了2,000多個銷售點,成為第三大供應商,僅次於三星及BlackBerry。印尼共有2.6億人口,包括大量年輕消費者,是集團於東亞地區最重要的新興市場,未來會在當地力推低端智慧型手機。

6、行動電話市場特性:

占人口多數之年輕消費者居消費主流,集中在15-39歲的年齡層,對價格敏感並較容易更換手機品牌或服務商-平均每8個月即更換新機。與歐美用戶不同之處是印尼消費者經常更換最新型號的手機,經濟能力較差的用戶則偏愛更換外殼,讓手機以新面孔出現。

印尼的手機用戶只有5%是採簽約後付費制,卻有95%都是使用預付卡或”現收現付”制。這是因為早期無線通訊業快速發展時,電信業者為了爭搶新用戶,大力推廣費用較低廉的易付卡方案,導致消費者已習慣於使用不綁約的易付卡,許多民眾甚至同時擁有3~4支手機,全部使用不同電信業者的SIM卡。

然而這使得電信業者在與彼此激烈的競爭之餘,也同時面臨平均收益下滑的挑戰。當消費者同時使用多家電信業者的SIM卡,那麼單一家業者的話費收入就會相對減少。根據尼爾森市調,2005年每月手機話費低於5美元的”低話費用戶”約佔18%,到了2010年即已超過50%,且比率仍逐年攀升。同時,缺少綁約客戶使電信公司難以取得穩定的固定收益,使用易付卡的消費者也比較容易因為優惠活動而轉跳至其他電信服務商。

年輕消費者習慣以手機作為主要通信設備,習慣頻繁的更換手機,喜歡使用BBM、Line等免費的多媒體訊息服務,並對無線上網及數據漫遊接受度高,這些特性代表了印尼手機及電信市場的多變性與維持獲利的困難,也是造成印尼手機用戶的ARPU逐年下滑的主因。

智慧型手機的興起,大幅提升了印尼消費者對行動上網的需求。印尼年輕人熱愛社群網站,印尼的Facebook與Twitter用戶人數在全球均名列前茅,用手機上網查詢、更新社群網站的動態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這些更增加了對網路頻寬的要求,電信業者需要更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才能保留住現有的用戶。

行動電話銷售主要是透過電信營運商,品牌業者需加強合作-在印尼大約60%的新行動電話係透過營運商以綁門號方式銷售,無論高階的iPhone、BlackBerry、Nokia,中階或低檔的Nexian手機皆然。

ICT Mall為最重要之銷售據點,主要的手機購物商場(類似台北市光華資訊廣場)在雅加達依序為ITC Roxy Mas、Ambassador Mall、Lokasari Mall;泗水則為World Trade Center。

7、手機周邊配件市場

印尼行動電話配件市場龐大,惟多為中國大陸廉價製品。最具規模的手機周邊產品銷售商是Wellcomm,該公司成立於1996年,目前代理Disney、Snoopy與 Pierre Cardin等多家國際品牌產品。其銷售方式包括將產品批發至傳統零售店或設立直營/加盟店,直接零售予最終消費者。臺灣製手機周邊配件擬在印尼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需與已氾濫的廉價配件店有所區隔,建議之行銷策略與做法為:

(1)樹立利基市場,不打價格戰-推出具設計概念、有質感之iPhone、BlackBerry等高價智慧型手機配件(例如皮套、吊飾、保護殼),進入高檔購物中心、百貨公司行銷。

(2)爭取著名卡通品牌(例如Hello Kitty、Disney、Looney Tunes等)之授權,針對年輕族群、女性消費者推出系列產品。

(3)自創品牌與建立通路-針對手機配件創造品牌,訴求高品質配件,與市面無品質保障的配件區隔。

(4)提供客製化產品-印尼消費者對手機及其配件喜新厭舊,對款式與他人相同頗為排斥,提供與眾不同的客製化產品可吸引追求時髦的年輕族群。

(5)以產品加服務創造高附加價值-例如提供目前印尼市場仍少見的機身貼、包膜、鑲鑽服務,將高所得消費者列為目標市場。

8、印尼智慧型手機相關新規定及其影響

(1)限制通訊設備進口

印尼貿易部於2012年12月31日公布行動通訊設備之進口銷售新規定(Regulation of the Minister of Trade, No. 82/M-DAG/PER/ 12/2012)與修定在 Regulation of the Minister of Trade No. 48/M_DAG/PER/8/2014,自2013年1月1日起進口至印尼之行動通訊設備如手機、手持式電腦、平板電腦等,進口商需取得貿易部進口許可證、工業部產品證書及資訊通訊部產品安全證書等文件後方得進口;此外,進口商必須透過三家以上經銷商銷售產品,不可直接販售給消費者。印尼貿易部此項措施目的除為杜絕劣質行動通訊設備及資訊產品進口外,並規定上述產品僅可於下列限定之5個機場與5個港口入境,盼藉此鼓勵投資人在印尼設廠生產,扶植印尼國內資通訊產業:

機場:1.棉蘭(Medan): Kualanamu、2.雅加達(Jakarta): Soekarno-Hatta、3.三寶瓏(Semarang): Ahmad Yani、4.泗水(Surabaya): Juanda、5.望加錫(Makassar): Hasanuddin

港口:1.棉蘭(Medan): Belawan、2.雅加達(Jakarta): Tanjung Priok、3.三寶瓏(Semarang): Tanjung Emas、4.泗水(Surabaya): Tanjung Perak、5.望加錫(Makassar): Soekarno-Hatta

這項規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將規模較小的進口商及經銷商從市場中淘汰。印尼分析師普遍認為,政府此舉意在抑制中國大陸廉價手機傾銷印尼市場,同時藉此機會發展國內手機產業。由於功能手機還是印尼佔大多數的勞工們使用的手機,市場規模龐大且生產技術門檻較低,印尼政府希望以提高進口限制的方式,間接扶植國內手機產業。

(2)要求提高自製率

印尼於2017年實施新規定,4G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40%零組件必須於印尼當地製造才可以販售,不配合此新規定之進口產品將因此失去印尼這塊市場,且不只是國外品牌面臨新規定問題,本土品牌也不例外,例如Polytron、Evercross、Himax、及Mito等印尼品牌零件皆是大陸製,也不符合40%國內自製率的規定。

對此,Samsung前曾發表要在印尼設廠但到目前為止未有進一步的行動。小米於2014年9月已在印尼正式發行Redmi1S,但因為印尼的4G規定情況不明朗,目前也暫緩進口。目前唯有一家本土公司TSM Technology(TSM)配合印尼4G新規定於印尼生產,於2014年8月正式發行印尼製的第一支4G智慧型手機,品牌為IVO V-5,這支手機為該公司與印尼網路商4G Bolt的合作。

依據Tech In Asia 資料,即將或已在印尼設廠的本土品牌及外來的手機品牌有:

Polytron

印尼家電品牌,2011年進入手機市場,發行feature phone,2014年於印尼中爪哇廠Kudus自製Feature Phone,目前也在研議自行生產智慧型手機。

Evercross

原名Cross,2014年6月第一家工廠於三寶瓏開始營業,零件來自中國大陸,每天生產1500支智慧型手機、1500台平板電腦及2500支Feature Phone。

Advan

印尼本土品牌,自有組裝廠,目前計畫在三寶瓏生產零組件,將不再依賴中國大陸提供零件。

Mito

於2014年回教年後開始設廠自行組裝手機,工廠設於大雅加達地區Tangerang,未來目標每個月生產10萬支智慧型手機。

Himax

正在大雅加達地區Tangerang蓋廠房,預計2016年完成,一年生產目標為10萬支手機。

Oppo

中國大陸品牌,因其相機可旋轉的功能而收到歡迎,投資30億美金於印尼設廠,工廠設於Tangerang,已於2015年第一季開產,生產目標為50萬支手機。

Samsung

於印尼工業區Cikarang設廠,目前還是組裝為主,並未生產零件。Samsung印尼企業部副總裁Mr. Lee Kang Hyu表示印尼生產手機的成本會高於從韓國進口,因為有些生產機械及零件還是必須從國外運進印尼,且印尼技術較缺乏,因此未來印尼生產的Samsung手機將僅銷於當地不會出口。

Haier

中國大陸Haier與印尼Smartfren合作,品牌為Smartfren MAXX及Smartfren Andromax。2014年8月於Cikarang 設廠,目標一個月生產20萬支手機。

ZTE

中國大陸ZTE也是與印尼Smartfren合作,合作的產品有Smartfren Andromax V及Bolt Power Phone。ZTE透露未來也會在印尼設廠但到目前未開始實施。

其他有意願在印尼設廠但未實施的手機商還包括:Huawei、Asus、Lenovo、LG等。

(3)課徵奢侈稅

印尼稅務部門計劃針對售價在500萬印尼盾(約合1.3萬新台幣)以上的智慧型手機額外徵收20%的奢侈稅,這將使印尼成為智慧型手機售價最昂貴的國家之一。三星和蘋果印尼分公司發言人均表示,若高階智慧型手機面臨更多的稅收,當地的智慧型手機銷量有可能下跌五成。

印尼工業部官員Mr. Budi Darmadi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進口的高階智慧型手機額外徵收奢侈品稅是為了控制這類產品的進口數量,因為目前印尼的手機廠商只能生產平價手機。

印尼手機產業協會認為高稅率不利於手機產業的發展,通過稅收來提高進口手機的價格,將使走私的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提升,通過正規通路售賣的手機銷量因而有可能降低五成以上,不利於市場的正面發展。

9、印尼智慧型手機產業未來的發展

目前印尼手機用戶雖仍以功能型手機為主,但平價智慧型手機已日漸普及。

三星雖然目前在印尼市場仍占優勢,但印尼國內廠商的成長快速,加上占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近三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品牌侵蝕市場,已對三星構成明顯威脅,其在Android陣營之市佔率雖仍穩居第一,但已連續2年下滑,從早期的80%至2015年已不及50%。這也顯示價格仍是驅動消費者購買慾的重要因素,各手機品牌必須在消費者對於產品功能與價格的期待值間取得平衡,才能獲得消費者青睞。

手機產業走到如今,硬體的競爭已達到一個瓶頸,尤其在中國大陸品牌大舉進軍印尼後,對於價格敏感度高的印尼消費者來說,平價智慧型手機勢將成為消費市場主流,硬體銷售的利潤將更為薄弱,軟體應用、社群、線上遊戲、網路購物等領域的營收未來會在手機產業的整體比重上逐漸加深。

(十)農產品及食品

食品是印尼民眾最主要的日常消費,一般家庭收入約53%花費在飲食上,料理方便快速的加工食品在印尼越來越受歡迎,已占一般家庭收入的11%。

1、農產品

印尼雖地大物博,但仍是大宗農產品進口國,每年農產品及食品進口額超過40億美元。除稻米產量勉強可以自給自足外,包括小麥、乳製品、黃豆、糖、鹽及玉米等均仰賴進口,例如印尼是全球第二大黃豆消費國,每人每年消耗約10公斤且持續成長。

由於印尼農產品產量不敷需求,長期大量進口對國家財政造成相當負擔,也不利於國內農業發展,印尼政府為抑制進口,惟有不定時採取限制進口措施,例如2012年年中印尼政府農業部公布之2012年第60號條例,為保護本地農民於2013年1月至6月限制部分蔬果進口,禁止進口馬鈴薯、高麗菜、紅蘿蔔、辣椒、黃梨、甜瓜、香蕉、芒果、木瓜、榴蓮、菊花、蘭花及蠍尾蕉等13種蔬果產品。印尼貿易部將依據上述條例作為發放蔬果產品進口許可證(RIPH)的依據。

印尼食品飲料協會(Gapmmi)主席表示,類似此實施蔬果產品進口許可證的政策可能不利印尼飲食業發展。除部分飲食工廠因缺乏原料供應而停止生產外,原料進口程序曠日廢時,時間成本增加,運抵時間的延遲皆直接影響終端價格。

我國、美國、加拿大、澳洲、荷蘭、德國、法國、南非、韓國與日本等國均經常與印尼之超級市場、飯店及量販店合作,強化農產食品在印尼知名度。

2、加工食品

(1)加工食品製造業

在印尼約有4,700家中大型食品加工廠、7萬7,000多家小型企業及80多萬家家庭式工廠,從業人數達300萬人,其中中大型企業即占食品工業總產值的85%,員工數占產業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其餘15%的加工食品則產自家庭式工廠。

印尼近年來食品加工業蓬勃發展,食品業者致力於新口味及新產品的引進研發,並積極舉辦各式促銷活動,增加銷售通路,同時國人逐漸意識到飲食健康的重要性,對於吃得好、吃得巧更為重視。

印尼傳統的伴手禮中,食物為常見選項,吃零食更是不分男女老少成為全民運動,尤以辛辣口味最受歡迎。而國人日常飲食中,小包裝食品因價格低廉且口味品項繁多,較受青睞。如冷凍包裝雞肉、冷凍海鮮、香腸、糖果餅乾、速食麵、甜或辛辣口味零食、乳製品、氣泡飲料等。此外,結合當地口味的新品牌產品快速崛起。各年齡層及不同收入水平的印尼人對加工食品愛不釋手,換言之,吃零食已成為印尼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除速食麵有部分外銷外,在印尼生產的食品加工製品均以內銷為主。目前較具生產規模之食品加工業包括麵粉、餅乾及速食麵等。

  1. 麵粉

        印尼以米為傳統主食,但近20年麵粉類食品大受歡迎,麵粉市場快速成長,印尼麵粉製造業仰賴進口小麥,占其原物料成本之9成以上,主要來自澳洲、加拿大、美國與土耳其,所生產的麵粉按蛋白質含量大致可分為4個等級:8%~9%、9%~10.5%、10.5%~11.5%及12%~14%,用途如下:

麵粉蛋白質含量

生產用途

8%~9%

炸粉、蛋糕、薄餅等

9%~10.5%

速食麵

10.5%~11.5%

餅乾、糕點、派、甜甜圈等

12%~14%

麵條、麵包等

        

按最終產品分類,麵粉消費市場大致分布如下:

產品

市場占有率

麵條

30%

餅乾零嘴

15%

糕點、蛋糕等

25%

速食麵

20%

炸粉

5%

家庭用

5%

 

        1998年以前,麵粉的生產與交易掌控在國營的物資局(BULOG)手上,由BULOG向指定的工廠下單生產及提供原物料。1998年6月印尼政府開放麵粉市場,食品業者得以自行進口原物料、生產及管理銷售通路。目前印尼麵粉銷售量約500萬噸,為最大產能之60%,仍有成長空間。

        印尼最大的麵粉製造商為Indofood旗下的PT. Bogasari Flour Mill,小麥原料完全進口自澳洲、加拿大、印度及美國,該公司成立於1971年,為印尼第一家也是規模最大的麵粉製造商,亦為BULOG長期指定麵粉生產商。多年的壟斷優勢使Bogasari在麵粉市場開放後仍穩居市場龍頭,年總產量超過357萬噸,市場占有率66%。其雅加達工廠年產能224萬噸,為全球最大之麵粉工廠;泗水工廠年產量132萬噸,為全球第二大麵粉工廠。自1995年Indofood取得Bogasari經營權後,Bogasari即成為Indofood旗下最重要的金雞母之一,占其營收30%,並供應Indofood速食麵事業所需的所有麵粉原料。

        印尼政府1998年開放麵粉進口,2000年取消麵粉進口稅,導致大量進口麵粉進入市場,從1998年進口2.2萬噸成長到2008年之53.2萬噸,對國內麵粉製造商造成衝擊。為保護國內製造商,印尼政府從2003年開始對麵粉徵收5%進口稅,2005年對印度與中國大陸麵粉徵收11.44%及9.5%附加稅、2006年對阿聯大公國徵收14.85%附加稅、2008年開始對土耳其、斯里蘭卡及澳洲進行反傾銷調查。小麥國際價格在2007年至2008年達到高峰時,印尼政府曾短暫免除小麥及麵粉之10%VAT及5%進口稅,2009年恢復。

        除政府保護政策,部分國內飼料生產商改以非糧食麵粉作原料,有助縮減麵粉進口。國內麵粉的潛力出口市場為泰國、汶萊、菲律賓及日本。

  1. 餅乾

        印尼的餅乾製造業是少數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仍持續成長的食品加工產業。雖然主要原料麵粉與精製糖價格高漲,但餅乾業仍以近100%產能運作,也僅能勉強能滿足市場需求。短期因素是當時中國大陸毒奶粉事件,使大陸及其他東南亞國家餅乾產業受到重創,例如Khong Guan馬來西亞分公司被迫停止12種餅乾的生產,而印尼極少向中國大陸進口乳製品,其餅乾業反因而受惠,國際買主轉向印尼採購,當年印尼餅乾業產量成長10%,出口成長18%。

        印尼經濟穩定成長、消費力強勁,民眾喜好甜食,使得餅乾市場蓬勃成長。目前印尼約有20個中大型的餅乾製造商,外國品牌在市場居領先地位,例如Oreo、Tim Tam、Ritz等,其中Kraft、Mo-Mo-Gi、Arnott’s等在印尼設有工廠,本地業者較具規模者則有Khong Guan康園、Orang Tua Group、Siantar Top、Garuda Food、Mayora Indah、Indofood等。

        儘管巧克力、烘焙食品或早餐麥片等漸被印尼人接受,許多消費者仍不減對餅乾的喜愛,常作為早餐或休閒零嘴。其中Kraft(卡夫食品)銷量仍居業界第一,市占率約達20%。Kraft旗下Biskuat、Oreo、Jacob’s、Ritz等品牌深受一般及中高收入消費者歡迎。

        規模最大的Khong Guan康園集團成立於1970年,為家族企業,歷史悠久,旗下有5家餅乾品牌:Khong Guan Biscuit、Serena Indopangan Industri、Nissin Biscuit Indonesia日清、Monde Mahkota Biscuit及Jadi Abadi Corak Biscuit,知名的產品Red Assorted Khong Guan Biscuit歷30年不衰。

        Mayora Indah公司是印尼唯一上市的餅乾製造商,成立於1977年,餅乾品牌包括Roma、Danisa、Astor、Beng Beng等,年產量超過4萬噸,僅次於Khong Guan。由於品牌眾多,為尋求差異化,除了價格及品質外,產品包裝、促銷與通路成了各大餅乾廠商競爭的關鍵。以包裝來說,市場調查發現以23克至60克的小包裝最受印尼民眾歡迎,Khong Guan經常利用小包裝推出新產品促銷活動。通路方面,除Khong Guan有自營的通路系統,大多數餅乾製造商經由獨家或多家經銷商鋪貨。

        在印尼除大賣場、量販店、便利超商等銷售通路外,另一特色是沿著道路兩旁常見的小雜貨店(warung)、推車式流動攤販(kaki limas)及附座位的路邊攤等,皆有販售各式印尼零嘴、甚至印尼道地小吃等平價食物,無論在雅加達或其他鄉鎮皆隨處可見。

        以下列舉6家餅乾業者的通路經營模式:

公司

類別

通路模式

通路商

Khong Guan Group

本地

自行經營

無

PT Mayora Indah

本地

獨家經銷商

PT Inbisco Niaga

PT Danone Biscuits Indonesia

合資

合約經銷商

30家經銷商

PT Arnott’s Indonesia

外商

無經銷商

Sales agents

PT Nabisco Foods

外商

獨家經銷商

PT Roda Mas

Orang Tua Group(OTG)

本地

獨家經銷商

PT Arta Boga Cemerlang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餅乾製造商在研發新產品時開始重視配方成份,添加更多營養素及調配原料比例,例如降低糖含量、避免使用食物添加劑。儘管有更多消費者重視健康飲食,然而對於大多數的中間及較低收入消費者而言,食物的味道仍重於其營養價值。

  1. 速食麵

        印尼速食麵銷售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中國大陸。由於速食麵價格低廉、易於準備,廣受印尼民眾歡迎,許多低收入家庭改以速食麵做主食,總產量以每年平均8至10%速度成長。2012年速食麵銷售量約165億包,2013年高達180多億包。

        印尼全國約有20家中大型速食麵製造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alim三林集團旗下的PT Indofood Sukses Makmur。該公司成立於1979年,最初在Salim集團下專營麵粉麵條食品,1986年買下Indomie速食麵品牌及併購由臺商設立的第一家速食麵製造商PT Supermi Indonesia後,開始稱霸速食麵市場,最高峰時期占有超過90%的市場。目前Indofood每年銷售超過130億包速食麵,為全球產量及銷售量最大的單一速食麵公司(若以集團而言,則次於頂新康師傅),自有的麵粉工廠Bogasari是印尼最大的麵粉製造商,調味料也是自行生產供應。

        Indofood在速食麵市場的壟斷地位維持到2003年Wings Food進入速食麵市場為止。Wings Food推出的Mie Sedaap品牌,在大膽的市場行銷及低價促銷的策略下,迅速超越原居第二位的ABC President(曾是我國統一集團轉投資事業),成功站穩腳步,如今已搶得12%的市場,使Indofood占有率下滑至77%。其餘11%由ABC President、Mie Gaga、Salam Mi、Alhami等公司分占。

        印尼生產的速食麵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外銷比例僅占總銷售量2%,其中約70%賣至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汶萊、新加坡、香港、中東、奈及利亞等國家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原是最大的海外市場,Indofood已在吉達設廠生產。印尼之進口速食麵走中高價路線,流通的產品主要來自泰國、中國大陸、南韓、馬來西亞等地,臺灣速食麵亦可在高檔超市購得,惟其銷售量有限。

(2)印尼食品及食品加工市場特性

  1. 在印尼經營食品及飲料的主要外商包括Unilever(聯合利華)、Heinz(亨氏)、Nabisco(納比斯科)、Nestle(雀巢)、Kraft(卡夫)、Arnott’s及Danone(達能)等。本地大型食品業者包括Indofood Sukses Makmur、Mayora Indah、Garuda Food、Wings Food、Khong Guan等。
  2. 穩定的經濟成長使印尼中產階級快速興起,從2004年的160萬名中產階級,到2012年已達到4,000萬名,更持續以每年700萬人的速度增加。消費力的提升改變了印尼民眾的生活型態,在雅加達等大都會生活的民眾外食比例大幅成長,同時也較以往更重視健康衛生與飲食均衡,對於價格較高的生機飲食接受度逐漸增加。
  3. 印尼傳統市場與現代化超市的比例超過200比1,但近年量販店Carrefour家樂福、Hypermart、Giant、Lotte Mart及高檔超市Ranch Market(印尼大華超市)、The Food Hall、Grand Lucky(鴻運超市)、Sinar Supermarket(泗水陽光超市)與蔬果專業店TOTAL、All Fresh等銷售通路之市場占有率快速提高。
  4. 印尼超過半數的人口居住在爪哇島上,大型城市例如雅加達、泗水、萬隆、日惹等消費力強勁,建議擬進入印尼市場的廠商先以爪哇島為拓銷目標。此外,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印尼第三大城棉蘭的華人多是閩南人後裔,生活習慣與臺灣類似,也是適宜拓銷的市場。
  5. 印尼貧富差距較大,市場消費兩極化。低收入者以速食麵或米飯搭配豆菜類菜餚為主食,中等以上收入之消費者則喜愛到購物中心或餐廳用餐。臺灣餐飲連鎖業競爭激烈,發展出多項獨具特色的餐點與小吃,近年在印尼拓銷頗具斬獲,例如鼎泰豐、丹堤咖啡、日出茶太、Come Buy、麥味登、歇腳亭等,林立於各大小型購物中心中。其中,鼎泰豐針對印尼廣大穆斯林消費者,以雞肉口味的小籠包成功在市場扎穩腳跟,為穆斯林市場產品客製化成功的最佳案例。日出茶太的成功則掀起印尼市場對臺灣休閒茶飲品的熱潮,多家本地餐飲連鎖店開始引進珍珠奶茶到菜單中。

(十一)清真HALAL產品

1、清真HALAL食品

(1)穆斯林(回教徒)占總人口的85%以上

印尼人口高達2億5,000萬,僅次於中國大陸、印度與美國,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其中信仰伊斯蘭教(Islam/Muslim,因中國大陸的回族人全都信仰伊斯蘭教,又稱「回教」)的人民(稱為穆斯林,即回教徒)占87%,超過2億人,為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他信仰包括基督教(新教)7%、天主教3%、其他宗教2.8%等。

印尼穆斯林大多數集中在西部的蘇門答臘、爪哇兩大島嶼,在東部其他島嶼(例如加里曼丹、蘇拉維西、巴布亞)穆斯林人口比例相對較低。印尼的伊斯蘭教係由阿拉伯人與明朝的鄭和於下西洋時傳入,歷時約500年,在此之前以印度教與佛教為主。由於傳入來源不同,各地的穆斯林教派與生活習慣也各不相同,對伊斯蘭教的戒律理解也不盡相同。就信仰派別而言,99%的印尼穆斯林為遜尼派,200萬的什葉派僅占穆斯林比率1%,主要集中在蘇門答臘島的亞齊省。

印尼雖然是一個穆斯林居絕對多數的國家,但有別於其他回教國家,採取政教分離制,到目前為止其憲法與絕大多數法律並未採取伊斯蘭教法,對其他宗教族群也相當包容,例如國定假日雖以伊斯蘭節日為主,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及道教(印尼稱為孔教)之重要節日也均列為國定假日。由於印尼對其他宗教的包容態度,使其成為部分回教激進份子的攻擊對象,因此屢屢登上國際新聞版面;實際上,印尼絕大多數穆斯林均相當溫和,對其他宗教族群也持友善態度,在印尼清真寺的附近往往就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堂,兩者互不侵犯。

(2)清真化HALAL與穆斯林飲食

食品是印尼民眾最主要的日常消費,一般家庭收入約53%花費在飲食上。印尼政府規定加工食品須經由印尼回教最高組織印尼伊斯蘭教士理事會(MUI)認可,取得認證後,始准貼印「HALAL(清真)」之標誌;雖然印尼以穆斯林人口為主,但因政府對其他宗教的包容態度,並不強制食品必須有HALAL認證,非HALAL食品也可以在市面上販售。例如豬肉食品即可在貼上NON-HALAL標誌後銷售。

但就市場面來說,印尼穆斯林占總人口之87%,且HALAL認證的流程對食品安全性也相當注重,對消費者來說有HALAL認證的產品不僅是符合穆斯林教義,同時也具有安全的保障,因此一般而言擁有HALAL認證的產品較能獲得印尼消費者認同。

所謂清真化是一個阿拉伯術語,意思為「允許」,指所有符合伊斯蘭的事物,包括食物、行為舉止、穿著、言辭、行為、態度等等。在英語經常指「按伊斯蘭教規屠宰的牲畜」,當用於和食品或飲料相關時,無論是那種形式,都意味著允許並適合穆斯林消費。「HALAL」的相反字為「HARAM」。

印尼的穆斯林族群可大致分為傳統穆斯林與現代穆斯林。傳統穆斯林對飲食的攝取並不是十分嚴格,只要不含酒精與豬肉即可;而現代穆斯林則較重視「HALAL」規範,購買食品或外食均僅選擇擁有「HALAL」認證的產品或餐廳消費。由於「HALAL」認證日趨普及,嚴格選用「HALAL」產品的現代穆斯林比例也越來越高。

在穆斯林飲食規範中,動物必須由一名穆斯林宰殺,同時要念誦神的名字(阿拉伯語為「阿拉」),如果對清真化食物有任何的疑問,除非獲得穆斯林權威的許可,一般穆斯林傾向於避免食用。

清真制度的要點:

  1. 不可食用非清真的食材種類
  2. 要求食品要是安全而衛生,高品質的。而是於HACCP,CODEX等國際標準整合的技術性內容
  3. 食品不可與不符合清真標準之物接觸,從原材到生產,流通,保管,等到消費者手上之前的食品流通鏈的所有過程,都要求不可與不符合清真標準之物接觸
  4. 清真認證

(3)伊斯蘭教禁止食用之物品

在現代穆斯林飲食規範中,若是對食品是否符合穆斯林教義有所疑慮,應避免食用。尤其在HALAL認證受到廣泛推廣的當下,穆斯林消費者已習慣於購買及食用擁有HALAL認證的產品。

在考慮如何申請取得HALAL認證前,業者也應先了解何謂「HALAL」(允許),何者又是「HARAM」。凡是人體接觸使用的產品,如食品、藥品、化妝品、保養品、盥洗清潔用品(洗髮精、沐浴乳等)均不應含有被認定為「HARAM」的成份。根據穆斯林教律,「HARAM」內容的包括:

  1. 【死的動物】

死的動物包括溺死、燒死、電死、因傷致死(例如在公路上被汽車碾死),或被沸水燙死等,均屬「HARAM」,不得食用。所許可的動物必須為有意義的屠宰或獵殺,包括必須由一名穆斯林宰殺,宰殺禽畜動物須唸經後放血,同時要念誦神的名字(阿拉伯語為「阿拉」),屠體需要倒立懸掛直至血放光等。例外的是,一般的海洋生物如有鱗魚類在空氣中自然死亡,被認為是清真化的,而硬殼類、兩棲類(如青蛙)或無鱗類水產(例如鯰魚)是否清真化或非清真化,至今則仍在爭論中。

  1. 【酒類】

禁止進食酒精或任何麻醉品,但允許用於醫療或其他用途。在一般HALAL認證中,化妝品也是禁止含有酒精成分,即使並非用於進食。

  1. 【血】

 禁止進食或飲用血和血製品(醫療輸血除外)。

  1. 【肉食性動物】

肉食性動物(例如老虎、獅子)被禁止食用,然而食魚動物(只以魚為食的)則不視為「肉食性動物」。

  1. 【雜食性動物】

例如豬、猴子、狗等雜食性動物是禁止食用的。

  1. 【豬肉】

伊斯蘭教義嚴格禁止消費與買賣豬肉及其製品,若化妝品中含有豬油成分,也是被禁止的。

(4)清真食物證明之審查與取得

印尼負責審查與核發清真HALAL食品證書的是印尼伊斯蘭教士理事會(Majelis Ulama Indonesia, MUI),由於MUI並非政府機關,印尼之進出口及貿易主管單位也不受MUI管轄,因此雖然MUI宣稱所有市面上的食品均須有HALAL認證,並大力鼓吹立法強制規定,目前印尼政府不論進口或銷售,均未以有無HALAL認證設限。MUI與馬來西亞之HALAL食品驗證機構相互承認對方之證明,即在印尼或馬來西亞任何一國取得HALAL證書即可在該二國銷售。

2016年3月,印尼政府依「清真產品認證法」(Halal Product Assurance Law)研擬強制性清真產品之認證及標示,並將設立官方機構(BPJPH)核發清真認證並制定相關行政規則。受該法規範產品包括與食品、飲料、藥品、化妝品、化學品、生物產品、基因改造產品及日常生活使用等相關之貨品及服務。據悉印尼將於2016年9月前完成該清真產品認證法之施行細則及相關措施,並於2019年起正式實施。該法若順利實施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強制性清真產品認證及標示之法規,印尼在執法上將要求進口清真相關產品明確標示「清真」或「非清真」(註:”non-halal”是否特別標示,印尼國內則仍有爭議)。

  1. MUI清真認證申請流程

        在食品製造商或其代理商提出申請後,MUI會派遣兩名代表前往生產食品所在之國家地區之工廠現場檢查,並視需要進一步在實驗室檢測,以確保食品不被違禁物污染。MUI會根據檢查的複雜性收取不同的管理費用,若是在國內的工廠,一般辦證時間為2個月,認證有效期為2年。

以下為在印尼當地申請HALAL認證程序:

(a)填寫申請表

(b)簽訂協議書並付款

(c)MUI審核申請表

(d)MUI檢查工廠

(e)發證(電子版)

(f)正本證書

  1. 食品及藥品進口流程與標示

        食品或藥品等口服產品要進口至印尼須先得到印尼衛生部批准以及在貿易部登記註冊,再通過印尼食品藥物管理局(BPOM,Badan Pengawas Obat dan Makanan,英文The National Agency of Drug & Food Control,網址:www.pom.go.id )的檢查後,取得『外國食品註冊號』(Makanan Luar, ML),才可以在市場銷售。

        進口食品需提供之相關證件包括:

(a)產地證明及原產國政府之衛生或核准出口證書(在臺灣是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b)食物樣品(須附上原包裝)

(c)原材料標示(含來源地)、添加物與包裝材料標示(※肉或肉製品,需提供印尼農業部的驗證函)

(d)生產流程、條碼、到期日等資料

(e)由生產國相關機構發出之產品分析證書,包括化學成份、食品添加物、生物學和重金屬污染分析等

依據印尼政府規定,同樣的外國食品若使用不同的包裝材料,均需申請不同的ML號碼;相同包裝材料但重量不一樣的包裝則可使用一個ML號碼。進口食品須貼上ML標籤,以印尼文標示BPOM註冊號、品牌名稱、產品種類、淨重或容量、生産商或進口商名稱與地址,以及成份、有效期、產品代碼、營養成分等資訊。違反上述規定者經查核屬實除產品下架及罰款外,嚴重者也可能會被註銷進口證或營業執照。

此外,進口食品必須由有進口許可執照的註冊公司進口,所有文件必須附有印尼海關貨物通關證明以及各種稅捐的完稅證明。外國食品若欲進一步取得印尼HALAL之認證,須先取得食品與藥物管理局之成份與衛生證明,然後由MUI進行審核。HALAL認證之效期為2年,屆滿後須重新申請。目前印尼進口之加工食品係以約占20%之中高收入之國民與外籍人士為銷售目標,多由代理商代為申請「ML外國食品進口許可證」與HALAL證明。我國業者可委託印尼代理商申請「ML證」與清真HALAL食品認證,惟一般進口佣金商多不願代為辦理非該公司代理產品之HALAL證明,以避免無謂困擾。換言之,對印尼拓銷食品最好先覓得代理商,由該公司代為申請MUI認證。

在2008年中國大陸發生毒奶粉事件後,印尼政府自當年12月起對食品飲料加強進口管制,僅註冊有案之進口商得以進口、須辦理裝船前檢驗公證,而且僅准從5個港口(棉蘭之Belawan、雅加達之Tanjung Priok、三寶瓏之Tanjung Emas、泗水之Tanjung Perak與錫江之Soekarno-Hatta)進口,海關作業之遲緩造成許多外國食品之缺貨。

2、藥品及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及藥品在印尼市場的銷售前景良好,保健食品的需求在未來幾年預計將增加20%至25%。穩定的經濟成長及消費力的提升正逐漸改變印尼民眾的生活型態,較以往更重視健康衛生,對於價格較高的生機飲食接受度逐漸增加,且印尼人本就有使用草藥(Jamu)的傳統,對具有預防、調養身體功效的保健產品接受度高。另一方面,昂貴的醫療費用使消費者更傾向自行購買成藥或服用保健產品如維他命、藥草茶等。

目前印尼民眾對於藥品及保健食品尚無HALAL概念,並不會特別認明HALAL標示採購,但本地幾個主要的保健美容大廠如Mustika Ratu及Martha Tilaar均表示內部評估未來幾年內HALAL趨勢將更為風行,已著手將旗下全系列產品申請HALAL認證。

印尼保健產品可大致分為進口和本土產品。進口保健產品的市場主要集中在雅加達、萬隆、泗水、棉蘭等大都市,本土保健產品主要是中草藥製成的健康飲料,對低階市場的消費者較有吸引力。

印尼各項資訊

  • 印尼投資環境介紹 2017年
    • 第壹章 自然人文環境
    • 第貳章 經濟環境
    • 第貳章 經濟環境(續)
    • 第參章 外商在印尼經營現況及投資機會
    • 第肆章 投資法規及程序
    • 第伍章 租稅及金融制度
    • 第陸章 基礎建設及成本
    • 第柒章 勞工
    • 第捌章 簽證、居留及移民
    • 第玖章 結論
    • 附錄
  • 印尼勞工法 中文版
  • Peraturan Menteri Tenaga Kerja 1 (印尼文)
  • Peraturan Menteri Tenaga Kerja 2 (印尼文)
  • Peraturan Menteri Tenaga Kerja 3 (印尼文)
    • 大發簡介
    • 產品介紹
    • 最新消息
    • 籐博士專欄
    • 印尼各項資訊
    • 常見問答區
    • 聯絡我們
    • 友站連結
    • 電話 : 06-5962518
    • 傳真 : 06-5962521
    • 住址 : 台南市關廟區南雄路一段82號
    • 信箱 :  tafarattan@gmail.com
    累積人氣 :

    Service by 中華黃頁 SuperhiPage

    • 回首頁

      搜尋產品

      searching-icon